导读:过去十年,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空气污染显著降低,城市更加美丽,受污染的水体基本消失,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民众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然而,当前中国和全球的环境挑战依然艰巨,中国仍需继续努力,世界各国要强化共识,通力合作,加速绿色转型,早日实现生态文明目标。
在中共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不禁回顾了在过去十年里见证到的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展:蓝天回来了,城市更加绿色美丽,受污染的水体基本消失,长江三角洲一带又见江豚踪影,贫瘠的土地上长出广袤的森林,重要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野生大熊猫添丁进口等等。
而这一切,都是我在2007年刚涉足国际环境合作时所无法想象的。2007年我的大女儿在北京出生,那一年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她出生没多久就患上了哮喘。所幸女儿逐渐恢复了健康,但这件事不断提醒着我:所有人,无论贫富,都将承受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即使没有造成污染的无辜群体也不能幸免。
2013年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政府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开始公开披露空气数据。当时的空气污染指数很高,而政府决定公开众多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无疑是一个大胆的举动,甚至放眼全球也是如此。空气质量数据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也推动了全国各级政府环保意识的大转变。
接着就是一系列延续至今的铁腕治污行动。2014年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得到严格执行。人们认识到,单靠政府是无法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被写进了新法,企业有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环境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开展自下而上的行动,包括针对污染者提起公益诉讼等。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纷纷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检察机关也被授权对违反环境法的地方政府部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仅在2020年一年,检察机关就针对环境问题提起了8万多起公益诉讼案件。与此同时,中国起草并修订了一系列环境相关法律,如今,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土地受到生态红线等制度的严格保护。
有力的环境执法也推动了商业领袖和政府官员环保观念的转变。环境法律和其他法律一样,旨在保障所有人的权益,且必须得到有效的实施。
我也有幸见证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发生巨大改变。在今天的中国,我周围的人们都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环保意识,而且在反思如何能做得更好。公众积极参与清洁行动,期待垃圾分类的推广。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包揽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国对环境的重视将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习近平主席宣布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且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是《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全球气候界迎来的一件重大利好。中国已经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过去十年,中国在保持GDP增加了一倍多的情况下,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了34.4%。中国已走在全球绿色金融的前列,开展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领导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行动并取得了成功。
当然,革命尚未成功。中国要同时应对各类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还有化肥和农药污染、总量迅速增加的城市垃圾,尤其是电商发展所造成的包装垃圾、塑料和海洋污染、有害化学品、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在气候行动方面,虽然中国的碳排放在2022年第二季度估计下降了约8%,但这可能是暂时的,达峰的趋势尚未出现。中国需要更加灵活的电网和市场,保证安全、低碳的能源供应,优化利用正在部署的大量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随着中国逐渐摆脱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许多地区和社区需要在未来的新兴战略部门找到新的生计。
为了推动全球绿色转型,需要保障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福祉。世界上有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仍然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中国已承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不再支持新建燃煤电厂,并通过部署电网规模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支持其他国家。欧洲和美国也已经宣布了类似的绿色发展倡议。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可以看到大国之间在该领域展开良性竞争,发展合作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提供最佳绿色解决方案。
今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中国是大会主席国。我们希望各方能在大会上达成新的共识,避免自然界出现灾难性损失。经过数百万年才发展起来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仅在过去的50年里数量就减少了一半,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中国将继续当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调解人,寻求雄心勃勃、切实可行、综合平衡的解决方案,推动大会取得与《巴黎协定》一样重要的成果。
世界各地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但我们不能放弃,要相信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中国在过去数年的快速进步也让我相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面临诸多环境挑战,欧洲也在加快绿色转型进程,其他国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只要各国通力合作,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环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