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获得公众普遍信任的能力。它是政治体系存续和发展的保障,是国家顺利度过矛盾多发期所依赖的重要资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曾提出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把握并努力实现公众的政治期待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实证调查分析显示,公众心目中值得信任的政府机构最应具备的品质包括无私、高效、诚信、友善,这些品质也成为公众最为核心的政治期待。这些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政策着力点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无私为民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理念根基
无私地为民谋利是公众眼中可信赖的政府应具备的首要特征。这充分反映出转型社会中人们对公共权力来源、基础、性质与目的的根本态度。政府所掌握和运用的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其行使的基础在于人民的支持,行使的目标在于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民所用则是公共权力的根本性质。只有这样的公共权力才与人们的政治期待相符,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与信任。无私为民是一种理念与态度,需要一套精巧的制度才能将其演化为长期且稳定的政治行为。为此,在公共权力获得层面,应着力保障公民的权利主体地位,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的覆盖范围,完善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的运行程序,并努力提升立法机构在公共权力授予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要以无私为民为目的努力推进制度创新,打造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推动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的治理模式。在权力运行层面,要通过增加公众评价在各级政府绩效考评中的权重,从而使权力行使者的利益与民众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绑定”,增强权力行使者为民谋利的动机;通过扩大民众对权力行使过程的参与,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权力滥用的机会,使权力行使者时刻以敬畏之心运用公共权力,真正做到无私为民,提升并巩固政府公信力。
高效惠民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现实根基
良好的执政绩效是民众心中可信赖政府的又一重要特征。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众对政府执政绩效的评价是影响其政治信任感最重要的因素。政府的执政绩效既包括国家的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地位等宏观层面的内容,也包括收入、物价、教育、医疗等微观层面的内容;政府治理绩效的提升不仅包括治理成效的不断提升,也包括治理过程的不断完善;民众对治理绩效的感知与评价既取决于各种统计数字与指标,更取决于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高效率的治理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基础,而如何将这种高效率的治理转化为公众的切身体验则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而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却未能随着政府治理绩效的提升相应增强。这说明,当前的政府治理在如何使治理的绩效转化为各种惠民的举措,使刚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转化为民众可以切实感受得到的实惠、权利、文明和便利的日常体验等方面仍有可提升的空间。只有实现了政府治理的“惠民为本”,政府促进社会发展的种种努力才能顺利地转化为民众的体验,政府公信力才能得以提升。
诚信尊民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道德根基
政治信任感是政府公信力的最直接来源,也是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的心理基础。与所有的信任心理一样,政治信任是人们在面对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时所作的一种简化判断。这种判断的最重要依据就是信任客体的过往表现。对于信任主体而言,信任对象的确定性与可控性越低,其信任情感的付出就越依赖于信任对象的过往表现,信任对象的失信、违约等负面表现对于信任心理的摧毁作用就越会被无限放大。在此意义上,信任就像一个精美而又易碎的艺术品,需要长时期的积累才可以形成,但却可以瞬间破碎。因此,对于任何政治体系而言,在政治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诚实、透明、守信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点滴中树立尊重民众的良好形象,是构筑民众政治信任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内在道德要求。为此,各级政府应当尊重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全面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信息公开作为政府的基本义务与日常工作组成部分,在不涉密的情况下不断扩大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做到主动公开、多渠道公开、服务性公开,让政务运行更阳光、更透明,从而让公众心目中的政务运行更具确定性、可控性,增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理解和互动,不断积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资源,减少突发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性效果,树立诚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友善爱民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情感根基
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政治信任具有一定的建构性,它产生于民众与政治主体接触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建构对政治现象的认同。友善成为民众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期待,这充分证明,公众心目中的理想政府不仅应具备较高的治理效能,更应具备谦和友善的品质。理想的政府不仅是一个可以维护公众利益的权威,更应是一个能够倾听、理解公众心声与疾苦的友人。对于民众而言,自私、低效、失信等不良政府形象会对政府公信力尤其是基层政府公信力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而彼此理解和认同的官民关系,则可以在关键时刻转化为治理过程中可供执政者提取的“增量式信任资源”。因此,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而言,官民互动的过程与互动的结果同等重要,情感的沟通与绩效的提升同等重要。尤其对于与公众密切接触的基层政府而言,更应该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理念,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周到、热情、贴心的服务打造友善爱民的政府形象,增强政府与公众的理解和互信。
无私为民、高效惠民、诚信尊民、友善爱民是民众对当代中国政府的政治期待。这一期待在核心理念上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脉相承,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政府公信力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是,只要坚持贯彻党中央的权力观和执政观,密切关注公众的政治期待,就一定能实现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提升与巩固。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底层政治信任研究”负责人、厦门大学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