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前,安徽省教育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变相教材。这份通知强调:“严格按照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开展保育教育工作,严禁‘小学化’教学。”昨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安徽省的“禁书令”招致家长的担心与争议。
幼儿教材要不要禁除,这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便真的能彻底禁除,也只是教育内容作了些调整而已。如果家长普遍觉得只有使用教材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进而对幼儿园进行“逼宫”,相信在现实利益驱使下,幼儿园还是会屈从家长需求,从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禁书令”玩起太极拳来的。哪怕幼儿园谨遵教育厅指令,家长也会另寻门道,刚把孩子从幼儿园的大门接出,又马上把他送进形形色色的使用“教材”的课外辅导班。如此一来,教育部门为幼儿“减负”的美好初衷却反而带来“增负”的恶果。
家长何尝不想让孩子保持纯真的天性,过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只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知五加五等于十,不懂数十句英语,不识几百个汉字,便进不了一个“好”的小学。《钱江晚报》上月初就报道过关于“学前识字量”的潜规则,学前不识三四百汉字的话,上了一年级短期内可能很难跟上老师教学进度,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劣势。有这样的“刚需”,哪个家长敢实行“放羊”式教育呢?
这又似乎不能怪老师,因为老师也是被很多学前识数百字乃至上千字的学生逼的。家长间堪比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学前教育竞赛,必然产生一个学校与家长间互相牵制的教育怪圈,于是我们的幼儿园日益“小学化”,很多本应在小学时学的内容比如拼音、加法等都提前在幼儿园灌输完毕。
为何家长都患了孩子成长忧虑症?那条横亘在家长面前的“起跑线”,它通向的终点是哪儿?幼儿园是小学的起跑线,小学是初中的起跑线,初中是高中的起跑线,高考应该就是第一个“终点”。家长们对幼儿实行的一系列超前教育,其源头却是十几年后的高考。为了这个“终点”,不惜逼着孩子放下喜欢的玩具,拿起纸笔,对着各种各样枯燥的“教材”,早早“演算”人生,早早“阅读”世界,也早早戴上眼镜,早早抛弃童真与童趣。
幼儿在很多方面本是一张白纸,智慧的教育是让孩子发挥想象,挖掘潜能,拓展思维,自己去描绘。而不明智的教育则是用一系列“超前”的灌输去泯灭兴趣,堵塞心智,窒息自由,扼杀个性,帮孩子填满了整个画面。幼儿园小学化,本来是想赢在“起跑线”上,而现实却可能是刚起跑就崩溃了。
据《现代快报》报道,今年暑假,5岁女孩王君怡(化名)的父母花1.5万元报了12个兴趣班。从放假第一天起,小君怡天天在各个班之间连轴转,开学后的周末也要上兴趣班。“十一”前,君怡受不了这样的“厚爱”,终于“崩溃”了——经常用手、头撞墙,手上还被撞出血,吓坏了的父母赶紧带其到湖北省中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类似的悲剧其实听得不少了,但看不到有全局性、根本性改变的可能。这段时间教育部几位大员在电视上对全国观众大谈教育成就,只字不提这些根本性的危机。看来,家长只能自己掌握好分寸了。
?
- 2009-10-10幼儿园上小学课不叫“潜能开发”
- 2009-10-10幼儿园“禁书令”何以引发争议
- 2009-10-10幼儿园是干什么的?
- 2009-09-21“禁书令”难改幼儿园“小学化”
- 2009-09-09尴尬的“最牛”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