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发布,此前呼声极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出局。
同一天,饶毅发表博客文章,称“从此不再参选中科院院士”,没通过评审而发表声明的,饶毅似乎还是国内第一人。而这篇博文,是饶毅5个月前就已经写好的,因为饶毅说“对最终结果早有预料”,所以对方一公布结果,他就贴出了博文。
此前饶毅被看好,是因为其公认的学术成就以及“学成后壮年回国效力”的情绪感染力——他做过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和《细胞》等杂志,在国外功成名就,却在45岁时回国效力。如今饶毅落选,则被一些人解读为“不懂妥协,是个刺头,老是给中国科研体制挑毛病”。
事实上,在3月份第一次公布名单到此次落选之间的近半年间,饶毅确曾多次公开指出中国科学界的种种弊端,比如他说中国科学界太浮躁,说很多人就热衷通过搞关系奔经费、而不是靠学术。他还举例说: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很多人因此把饶毅比作那个指出国王没有穿衣服的孩子,“中国还有哪个‘界’不浮躁、还有哪个人不浮躁?很多问题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只有他‘傻傻地’说出来。”但饶毅却称他不愿妥协,因为“有些人妥协一小步,之后就会步步妥协了,只会夹着尾巴做人了。”
对于饶毅的落选,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还没有做出回应,但综合种种信息来看,饶毅是个学术界的“刺头”已经无疑。现在摆在人们面前最大的疑问就是:饶毅到底是不是因为说真话而落选的?答案能不能尽快给出,不仅关乎中科院的院士评选,甚至已经不仅关乎科学界,而是整个社会求真的勇气。
科学是社会的良心,是求真的动力,这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例外。科学界有多真,往往能够验证这个社会求真的勇气和对真话的承受力。真话未必是好听的话,有的时候,它还会让很多人有强烈的刺痛感。对于这样的真话,是选择屏蔽还是痛定思痛,关乎良知和勇气,而作为整个社会求真务实标杆的科学界,恰恰是最需要良知和勇气的,如何对待挑刺者,其态度和做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中国科学界的浮躁、很多人热衷靠关系而不是科研成果争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使用的不透明、职称制度对科研生产力的束缚”……这些科学界的问题,应该说早已经是舆论共识,饶毅只是说出了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而已。只不过因为他的圈内人身份,其言行才备受关注而已。饶毅说出了“国王其实没穿衣服”,他没有选择在评审期间暂时收敛,现在,他终于撞得头破血流。但至少,他还决绝地说“今后再不参选”的勇气,至少,他的落选让科研体制变革再度成为舆论焦点。那么,这个曾被饶毅寄予希望的科研体制,能够给这个“说真话的小孩”一个公平的说法吗?作为整个社会求真务实标杆的科学界,有勇气站出来告诉大家你们到底有多真吗?
- 2011-08-19从此不再增选院士
- 2011-08-19选院士饶毅出局:学术“逆淘汰”?
- 2011-07-25院士师傅告博士徒弟唱的是哪出戏
- 2011-07-14谁来证实准院士的“情妇门”
- 2011-07-06院士评选必须有严格的利益回避制度
- 2011-07-06院士评选应严格回避权势
- 2011-06-07关于“官员院士”与“院士官员”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