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北京、上海、杭州等8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垃圾分类在有的地方已成为“一纸空文”,有的虽出台各项措施加以引导,但效果不彰。规定对不分类投放垃圾进行处罚的上海、南京等地,在执行中也遭遇尴尬。 说起垃圾分类,这些试点城市的管理部门和居民恐怕都有一肚子苦水。要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么互相吐槽指责,就算大家都认可“垃圾分类是个好东西”,落到现实中,却是“同床异梦”、鸡同鸭讲。 究竟孰是孰非,从中又反映了哪些问题?双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要挨五十大板。 对管理部门而言,花了那么大气力却收效甚微,说明路子不对,没有挠到痒处。有的地方免费发放垃圾袋,却起不到鼓励垃圾分类的作用。还有的地方试点多年,竟然还有许多居民搞不懂究竟什么是厨余垃圾或可回收垃圾。这说明有关部门并没有把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进户,或者基层垃圾分类工作仍停留于形式主义。特别是,由于大量垃圾分类不到位,环卫工人干脆把所有垃圾都倒在一起,这对居民的积极性更是一种沉重打击。 而对居民来讲,想了解怎么垃圾分类并没那么难。没人上门教,自己可以上网查资料。对着垃圾桶发愁,说明自己太懒,没有垃圾分类的积极主动性。垃圾分类,只需动动手就能保护环境、改善生活,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也说明有些人缺乏环保习惯、文明意识。 但垃圾分类不能坐等文明进步。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养成不随意丢垃圾的文明习惯。可乱丢垃圾的人,到处都能看见。原本还以为,像香港地区那样,对乱扔垃圾施以重罚,或可见效。可制度这东西,有时候和南橘北枳的道理一样,环境不同后果也不一样。至少在这些试点城市,哪怕制定了罚款措施,也不敢强硬推行,因为法难责众。 所以,除了千方百计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当下还需着力打通垃圾分类中的“肠梗阻”。一方面要加强基层人员培训,提高其垃圾分类宣传督导的积极性。与此相应的是要建立一整套奖惩措施,对做得好的社区加以奖励,反之则进行问责。另一方面,做好分类垃圾的处理工作,不能前面热火朝天,后道工序依然故我。应当从技术、设备以及人员操作加以配套,让公众真切看到垃圾分类的好处,让他们有成就感。 眼下最大的问题在于,通往居民家中的“最后一公里”以及通往垃圾焚烧的“最后一公里”都出现了“肠梗阻”现象,这才使得管理部门一筹莫展,而居民又不无抱怨。这些中间环节理顺了,垃圾分类的通道畅通了,文明习惯自然而然就能逐渐养成了。 除了千方百计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当下还需着力打通垃圾分类中的“肠梗阻”。 本报特约评论员顾昀 |
相关阅读:
- [ 02-01]垃圾分类的“一公里”到底在哪?
- [ 01-05]“互联网+”垃圾分类,风景不能这边独好
- [ 12-15]垃圾分类要多向技术借力
- [ 12-15]垃圾分类如何走得更远
- [ 10-19]打一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人民战争”
- [ 07-03]推广垃圾分类为啥那么难?
- [ 07-03]推广垃圾分类应有服务思维
- [ 05-29]仅靠罚款难解垃圾分类困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