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篮球比分直播_球探体育比分-投注官网

图片

清明节祭扫

清明节临近,关于殡葬、祭祀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而具体的内容每年则是大同小异,比如殡葬服务价格太贵、祭祀陋习多年如昨等等。其实,关于清明节的核心话题也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葬”,一个是“祭”。

 资  讯 

除了思念什么都不要留下

即时 | 2016-04-07 17:37

据微博@人民日报:4日,济南玉函公墓内,祭奠垃圾堆积如山,散发出刺鼻臭味。其中有祭祀的糕点、腐烂的水果、凌乱的空酒瓶和难以降解的塑料袋。“每天要从山上扛60袋垃圾,一袋重达70斤,也就是一天总共要背4000余斤垃圾下山,节后大概要清理垃圾一个星期。”清洁工人说。

每年清明节过后,各大墓园出现垃圾围城的新闻已经成为“例牌”,跟奇葩祭品“抢风头”。而墓园垃圾源于市民带来的各种水果糕点、鸡鸭鱼烧猪等祭品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胡乱丢弃所致。市民在墓前为逝者摆了一大桌丰盛的“大餐”,摆上丰富的祭品,寄托哀思其实无可厚非。但就有个别市民祭扫完毕后,为了贪图方便,矿泉水瓶、包装袋等生活垃圾信手丢在墓园周围的通道,有的还直接将各种熟食祭品遗留在墓前,招来大量苍蝇蚊子......而每次清明过后,清洁工人为了清理更是要加班加点,每个墓园垃圾数以吨计,不但浪费资源,而且还污染环境。每年祭祖产生这么多祭品垃圾,想想都觉得不应该,为何就不能理性地抒发一下慎终追远的清明情怀?

首先,要反思的当然是个别人的清明节陋习。近年来各种奇葩祭品不断“登堂入室”,有些市民祭祖讲究排场,不惜掷重金购买各种奇葩祭品,造成极大的浪费,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所以说,风朗气清的清明节庆应该推广,一杯清酒,一束鲜花,也可以寄托哀思,真正的哀思重在“讲心”而非“讲金”。

其次,市民素质亟待提高。提高市民素质是一个老话题,清明节祭品垃圾成堆,其实就跟很多城市垃圾围城或者像“行通济”过后遍地生活垃圾一样,充分暴露的是市民素质问题,这点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出门随手将垃圾分类带回家的回收行为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就要我们不断提高公民的素质教育,具体到清明节,就是拜祭之后,“除了思念,什么都不要留下。

对于政府来说,首先要做好规划、科学配置垃圾回收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等系统工作,再辅以必要的宣传教育,让清明节祭品垃圾也纳入整个城市垃圾分类系统。政府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手段,让市民积极参与进来,比如在墓园出口集中设置垃圾回收点,通过“回收垃圾换鲜花”等礼品活动,能让市民快捷、方便、自觉地配合清明节垃圾回收。唯有这样,清明节才能更干净,才能“除了思念,什么都不会留下”。 (逸飞)

清明节,在追思怀远中升华家国情怀

即时 | 2016-04-04 14:40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对于在传统文化里浸润了数千年的炎黄子孙而言,这是一个“追思怀远”的节日,祭奠祖先是清明节理所当然的主题。人们追思故去的祖先、亲人,进行祭祖、扫墓,在袅袅弥散的香烟中,表达对对祖先的缅怀,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祭祖扫墓、怀思追远”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映射。我们知道,人力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支撑,清明节对祖先的祭奠某种意义上是对农耕文明的重申,凸显出农业在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厚重分量。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朴素思想影响下,清明节“怀思追远”就扩展到更为宏阔的“国”之层面,对作为社会治理重要内容的社会风气具有天然的润泽功能。

《论语》引述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参的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将追思祖先提升到醇化民众道德和净化社会风气的高度。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治理框架下,古人“齐家”层面上追思祖先的“慎终追远”是个人修身的延续,更是下阶段“治国平天下”的落脚点,外化于社会治理层面上则是“民德归厚”。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思怀远”可谓传统节日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人文润泽。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亲人和祖先的追思的同时,也在肃穆的仪式中接续过往、绾合当下,以中华文化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我们身处其中的家庭、社会的庄严慰藉。

祭祖扫墓、追思亲人是清明节在“家”的层面上的体现,在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框架下,“修齐治平”中包含着个人成长的路径。放在现代社会的文化语境下,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家”层面上“追思亲人”,更应当体现在“国”层面上祭奠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在中国漫长现代化进程中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洪抗震等重要节点上,那些为国捐躯的华夏儿女,更应该在清明节得到虔诚的纪念和追思。“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唱给烈士的雄浑豪壮的赞歌。

从“小家”层面上的祭奠祖先亲人,到“大国”层面上的缅怀革命烈士,清明节正应了“慎终追远”之于社会风气的醇化效应。祖先为家的开创、传承尽心劳力,祭奠他们是为了追寻并延续“家”的根;烈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献出宝贵生命,纪念他们是为了“不忘本”,让他们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清明节“慎终追远”的主题,在“追思亲人”和“缅怀烈士”的不同层面上,通过“修齐治平”的家国路径,最终归结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正回应了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价值旨归。

追思亲人的音容笑貌,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清明节不仅是绾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纽带,更蕴涵着展望未来的文化基因。由是观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光明网和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联手推出“网络中国节·清明”网络文化活动,以慎终追远、礼祭英魂为主题,以弘扬爱人爱家爱国思想为核心,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人文钥匙,借鉴现代网络技术,打造“互联网传统节日”,致力于传统节日文化绽放新生机,对于提振社会风气、淳厚公共文明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意义。(花果嶺)

清明缅怀先烈 温“故”方能知新

即时 | 2016-04-03 20:17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了祭奠先人还有缅怀先烈。清明节将至,是吃喝玩乐还是来一场心灵之旅?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毕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份哀思,这一份文化,亲临方能有更深刻的感悟。

祭扫先烈不是轻轻的我来了,只带来了几束鲜花,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清明时节缅怀先烈有它特殊的含义,“清”、“明”是这些先烈精神的浓缩,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血液”,是我们需要继续传承的“中华魂”,“心清”而“光明”,清是本色,明是纯真,正是这份坚守,让他们甘愿化为一缕“中华英魂”,为国亦为家。

寄托哀思,缅怀先烈,这似乎有点老掉牙的桥段,但是越是简单的,越是重复的,却越需要我们常常去学习,去理解,才能有所领悟。清明祭扫先烈需要一份融入的真心,需要一种重温的深情,去了解每一位先烈的成长,去品味每一位先烈的故事,去感悟每一位先烈的精神,这才是心诚之至。

“清明”单单两个字就让我们能够感受得到一种浩然正气,先烈虽然远去,但是他们的“故事”还在,他们的“精神”还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传承他们的精神。祭扫先烈何尝不是一次自我“清洁”,问一问自己的心是否“清明”,重新整理,扫一扫心中的“尘土”,才能让“清明”在心中升华。

有一些人,有一些事,我们总是会刻在心中,因为,他们早已经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们需要的就是时常去看看,时常去浇灌,时常对照找差距,走出为了祭扫而祭扫,才能温“故”而知新。

与时俱进,过“清爽”的清明节

即时 | 2016-04-03 20:07

清明节回家在先人坟前敬献一柱香,烧一刀纸,放一挂鞭炮,磕三下头,默哀几分钟,以表达我们的哀思,这是传统的清明祭祀活动。为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能够回家祭祀,高速路“添堵”了,(当然也有利用清明小长假外出踏青郊游的原因)“北京小长假首日8条高速拥堵”、“沪宁高速车祸”等,加上“奢侈品”祭祀的悄然抬头,如此“添堵”的清明节一点也不“清爽”。

清明祭祀要与时俱进。国家殡葬改革之后,生态葬成为大势所趋。假以时日,当又是一年清明到的时候,我们又去哪里为仙人“点香、烧纸、放鞭炮”寄托哀思呢?因此,我们应该转变传统清明祭祀风了,这也是响应国家殡葬改革制度。

栽下一株树,寄托哀思。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划定的植树区,或者在家乡允许的地方栽一棵树,精心浇灌,不仅可以寄托我们对先人们的哀思,而且还能植绿一片,让我们的哀思与大地同心同存。

用照片制成MV寄托哀思。在现有的坟墓前拍照,与先人在世时留下的照片,合成MV,配上我们喜欢的音乐,写上我们对先人思念的话,既能够何时何地表达我们对先人的哀思,又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时尚简便。

看望亲人用感恩寄托哀思。清明节回家,不仅是为了祭祀先人,更应该是借此机会回家看望亲人,陪伴亲人。缅怀祖先,寄托哀思,不忘祖先的养育之恩,更要学会感恩,关心、照顾好亲人,“常回家看看”。

忆亲旧事梦里梦外,数度清明今又来。保护好自己,照顾好家人,这不仅是先人遗愿,更是我们的责任。那就让我们告别传统祭祀,与时俱进,过一个“清爽”的清明节吧!

清明祭祖切忌“星火燎原”

即时 | 2016-04-03 20:03

清明将至,烧纸钱、烧香、放鞭炮是众多市民上坟祭祖的“例牌”动作。然而,如不注意用火安全,很可能会因此引来“牢狱之灾”。2015年4月5日,何某全(男)祭祖燃放鞭炮,引发山火,山火过火总面积为1131.77亩。案发后,何某全主动投案自首,并赔偿了扑火费8万元。何某全的行为构成失火罪,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法院判处何某全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4月1日《清远日报》)

在百度百科中,星火燎原原意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寓意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

一般,“星火燎原”是一种正向的能量,但是在清明祭祖上却万不可有这样的“星火”,因为一不小心将会引来“牢狱之灾”,光是想想都让人不舒服,还是一种负能量,所以,在清明祭祖之时,把“火星子”消灭得更干净一些。

对于传统的清明祭祖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都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带上香蜡纸钱,祭祖的糖果或者其它的一些东西,最重要的是鞭炮,然后步行去祭祖的地方,烧香祭拜,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却往往忽略了祭祖后的事情——灭火。

祭祖后,很多人就是磕几个头然后转身走人,往往会忽略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安全隐患,虽然一些人会说我是看到燃烧完了才离开的,但是“火星子”灭了吗?不要因为一时的大意,而留下烧山的“源头”,要知道一点点火星,可毁万亩林。

祭祖燃放鞭炮引山火,一烧山林面积1131.77亩,最后还引来了一年六个月的“牢狱之灾”,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这不但让生者难过,也会让死者不安,想必,他们是不希望后辈因祭拜自己而陷入“牢狱之灾”中的。

不管是法律还是环境都需要文明祭祖的出现,毕竟“牢狱之灾”是教训更是警醒,不再“引火自焚”才是祭祖的本原,但是要移风易俗并非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就需要祭祖者能够安全警钟长鸣,防火、防火星,才能防“牢狱之灾”。

俭葬仪而易旧俗

即时 | 2016-04-05 09:00

清明时节,四川省眉山市的一处公墓园里,举行了一个特别的集体公益生态葬仪式。38名逝者的骨灰,在他们亲人的深深哀悼中,被合葬于不到1平方米的公墓墓穴里,然后用土掩埋、栽上鲜花。这种不放鞭炮、不烧纸钱的葬礼,低碳环保、庄严肃穆,也为到公墓祭扫的其他家属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

近年来,追求豪华墓穴、“天价”葬礼的现象大为减少,而包括花葬、树葬、海葬、壁葬等这些节约土地资源、环保文明的殡葬新方式,逐渐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与接受。亲人们通过网络来祭扫追思,也渐成风气。这是移风易俗带来的可喜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无论是殡葬,还是祭扫,都浓缩了太多情感因素,革除陋习实为不易。正因此,相关部门在推广新式殡葬、倡导文明祭扫时,既要用心设计,为群众治丧提供好的选择,还要探索各种激励引导政策。唯如此,才能帮助群众迈过心里的“坎”,让新风劲吹。

“无墓可葬”得靠国家公益来化解

即时 | 2016-04-05 07:52

距京50多公里的河北三河灵山寺下,有一座占地760亩的陵园。4月3日清明假期的第二天,这里的停车场停满京牌私家车。陵园管理人员透露,这里的墓穴80%以上卖给了北京市民。据北京市民政局介绍,北京未来不再开发传统墓穴。近年来,北京市区多家墓地已无墓可售,剩余的墓穴价格也动辄数万或数十万。与此同时,河北涿州、怀来、三河等地都出现大面积墓葬群,他们瞄准北京市场,墓穴价位最低不过1万,销售火爆。

“近年来,北京市区多家墓地已无墓可售”,这样的报道读来让人心惊,却又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结果:北京市相关负责人曾介绍,近10年来,北京全市没有再增加一分土地作为公墓。全

市33家公墓的面积多年未增加,剩下的土地是稀缺的。在一个人口以千万计的大城市里,公墓的占地面积10年来却没有增加,这样带来的直接影响,就必然会产生某种“挤出效应”。而这正是河北公墓生意“火爆”的缘由之一。

在此意义而言,我不赞同网友的一种说辞:所谓北京市区多家墓地已无墓可售,其实只是陵园方面的故意夸大,目的不过是为了抬高公墓的价格。事实上,不仅是在北京,在全国部分地方都出现了“公墓紧张”的局面。早在三年之前,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就表示,“南京现有8个经营性墓地,每年的土葬需求量是60亩,按照这样的开发速度,一人一墓,5年后,可能无墓可售。”去年,也有媒体报道,苏州目前的墓地资源紧张,5年后将出现“无墓可葬”的局面。

显然,单就城市里的殡葬事项而言,在所谓的“死不起”之外,“无墓可葬”也开始成为一个无法再回避的严肃话题。“无墓可葬”的尴尬如何来化解?尽管绿色殡葬的理念在被推行,但对于多数人来说,传统的“入土为安”殡葬观念的改变,仍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换一个角度分析,即便有着“北京人到河北安葬”这样的殡葬转移,其效果亦不容高估,因为在任何地方,公墓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

我以为,“无墓可葬”的尴尬,最终依旧需要国家公益来化解。这至少可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国家层面应出台更多的公益举措,鼓励甚至激励市民接受新型的殡葬方式,进而让绿色殡葬得以推广;二是,对于那些暂时不能接受亲人绿色殡葬方式的市民,国家则应努力提供财政支持,建设过渡性场所。譬如建设公益性骨灰堂,提供尽可能多的骨灰存放格位,格位费由政府埋单,进而减少市民负担,也减少殡葬用地的负担。

安葬死者是慎重的事情,它包含着传统与亲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可以预见,伴随着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在北京已经出现的“无墓可葬”情形,在全国多个城市都会陆续出现。千万不要把这当作笑话看,更多的地方和职能部门必须对此重视,并出台未雨绸缪的殡葬举措。

□王聃

殡葬向绿色转型,要坚定也要温柔

即时 | 2016-04-05 07:51

今年清明期间,“公墓使用年限是否20年”、“骨灰变‘宝石’,上海引入殡葬新形式”的两则消息,再次引发网民热议,凸显殡葬话题社会关切度不减。

逝者如何安葬,于家于国都是大事。一块墓地、几挂鞭炮,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一般来说是逝者“入土为安”生者“凭吊有物”的必要。但在人口基数达13亿之多的中国,厚葬则必然导致土地大量被占用,使用不可降解材料则会使得环境被破坏。可用土地的有限、生态环境退化与墓位面积超标、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已成显性冲突。为保生态、惠子孙,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非改不可。

近些年来,各地按照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倡导移风易俗,不断推进殡葬改革,探索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囿于公众传统观念影响和生态安葬设施供给不足、激励引导和规范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依然任重而道远。

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需要公众心理和殡葬机制的双重“破障”,而且必须细心温柔地推动,不能来粗的。首先,公众要摒弃讲风水、论排场甚至薄养厚葬的旧观念,孝道在生前、祭奠在人心,对于逝者,心诚之至则不必把重点放在形式上。更何况,有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甚至如化骨灰为“宝石”等多种安葬方式,既可寄托哀思又可减轻负担、保护生态,何不择一而葬呢?

当然,国家也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的制度保障。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委已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推进。也只有认真落实有关规定,杜绝粗暴行政,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配合。

下一步,还需要各地结合实际尽快出台奖补、规范等细则,尤其是实实在在提高绿色殡葬的服务供给能力。这就要求严格落实安葬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项目,强化人文关怀,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殡葬公共服务产品。如此,“死不起”的焦虑方可消除。

需要明确的是,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非朝夕可成,再好的设想,也离不开各方的共识和努力。有关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意愿、尊重区域习俗,强化正向激励引导,逐步推动,切忌“一刀切”和“运动式”。

摘编自新华社4月4日电文/陈文广

“无墓可售”是个伪问题

即时 | 2016-04-05 07:38

近年来,北京市区多家墓地已无墓可售,剩余墓穴价格动辄数万或数十万。据北京市民政局介绍,北京未来不再开发传统墓穴,目前已有墓穴最多能用到2050年左右。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原则上不再以传统墓穴形式续租。与此同时,河北多地出现大面积墓葬群,他们瞄准北京市场,墓穴价位最低不过1万,销售火爆。(4月4日《新京报》)

去年,民政部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指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约800万,从全国范围看,现有墓穴只够使用6年,大部分省市的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相比之下,北京墓穴还够使用到2050年,似乎已经算是“宽裕”了。

所谓人多地少的问题,对活人而言或许存在,但对逝者而言,是肯定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并不挑地方,也没有户籍政策限制其“流动”。北京的墓地太贵,对到期墓地不再续租,人们就跑到附近的河北去买墓地,这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这也说明,某些人眼中的无墓可售问题,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北京没有河北有,城市没有乡村有,这里没有那里有。只要允许市场调节,非但无墓可售的问题是个伪问题,墓地暴利的问题都能因此平抑。

很多不适合商业开发的地方,开发墓地反倒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什么土地适合干什么,竞争的市场要远比搞规划的官员更聪明。比如说,闹市区之所以没人新建墓地,不是因为政府不允许,而是因为价格高到无法承担,盖高楼比搞墓地更划算。墓地的需求应该被正视,而不是被忽略、被回避、被丑化。有人指责清明节不应该是对死人的祭祀节,而应该是对活人的感恩节,可是,随便换个节日,为什么只给活人过,而不给死人过呢。这样的指责毫无道理,除非我们只过清明节;同样没道理的是,总有人试图给墓地的需求贴上落后的标签,而将不留坟不留碑的殡葬称为文明,虽然他家的祖坟犹在。

“代客扫墓”遇冷不是坏事

即时 | 2016-04-04 20:07

在北京工作的李女士日前拨打媒体热线,称由于在外地出差,今年无法回昆明老家为父母扫墓,她希望可以找到一家能够提供“代客扫墓”的公司,可几经寻找还是无果。记者联系昆明各大公墓发现,由于需要此项业务的客户寥寥无几,所以已暂停此业务,有的公墓甚至没有开设此项服务。不仅如此,网络上代扫墓业务也因没市场而逐渐消失。

“代客扫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讨论,也确实有人或者出于“尝鲜”的需要,或者是客观上确实需要有人代为扫墓而对这种扫墓方式进行了体验和尝试。但是总体上来说,“代客扫墓”还是质疑多于肯定,批评多于点赞。而公众的选择,也很快就让这门生意从刚开始出现时的“红火”变得格外落寞。

“代客扫墓”遇冷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无疑是件好事。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扫墓方式显然也不算是一种真正的创新或者说颠覆,反而是对清明传统的一种曲解,并不值得提倡。首先,帮助别人扫墓的人,明显是冲着钱去的而不是冲着情去的,其服务质量令人担忧。比如在购买祭祀品的时候,会不会以次充好?在祭奠礼仪上,会不会敷衍了事?这都是千里之外的委托人所无法控制的。

清明扫墓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活动,重在精神上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追悼,至于扫墓祭奠的形式,则完全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可繁可简。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清明扫墓在方式上日益多元和丰富,市民可选择的余地比以前大了很多,就更加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也就更加没有了请人代为扫墓的必要。

比如对新闻中这位当事人来说,由于自己在外地出差,无法亲自回家扫墓祭奠自己的父母,那么她完全可以在异地家中摆上一束鲜花,几盘水果,然后在心中默默地回忆一下已故亲人生前的种种好处,表达一下自己的怀念或感恩之情。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祭奠吗?不用舟车劳顿,一样可以实现追思和悼念的目的。

除此以外,还可以像现在很多时尚的年轻人那样,通过网络来拜祭亲人。现在很多人都在网络上设立了纪念堂,可以供网友祭奠亲人,既绿色环保,花费又比请别人扫墓少得多,也是一种可供考虑的祭奠方式。说到底,“代客扫墓”看上去双方共赢,实际上却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只有物质,没有精神,而且有弄虚作假,糊弄逝者之嫌,不值得提倡。?

别让临终关怀缺失成生命遗憾

即时 | 2016-04-01 09:54

清明节临近,与生命相关话题趋热。一篇讲述临终患者感受如何、家人应如何照护的文章在社交网络热传。“发达国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我们的老人却只有1%享受到”的说法,更挑动人们的神经。生命的最后一程,应当在家里、养老院,还是医院的病床上度过?广州地区的临终关怀服务需求量是多少?能提供的临终关怀床位又有多少?记者走访全市医院、养老机构,为您一探究竟。(3月31日《广州日报》)

临终关怀对很多国人来说,还很陌生,在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时,当人将离开这个世界时,需要这个世界给予他更多关爱与温暖,让临终病人少一些孤独与恐惧,让他在“无憾、无惧、无痛”中尽可能优雅地离去,而不是在病痛折磨下遗憾地离世。

国人重视优生,却不重视优死,这与国内教育不重视死亡教育、生命教育有很大关系。国人甚至忌讳谈论死亡,比如有一些临终关怀医院,就被医院附近的人视为晦气,反对临终关怀医院建在自己家附近,以致一些临终关怀医院不得不数次搬家。而医院对临终病人也多采取放弃收治的办法,因为临终病人会影响医院治愈率考核。临终病人只能接受保守治疗,又要占据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影响了医院“创收”。一些临终病人被医院拒收,只能回家等死,而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让不少临终病人的最后时光,生不如死,备受煎熬。从医疗机构到社会公众对临终病人都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关爱。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了解,全国每年大约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超过750万人,面对如此大的“刚需”,需要形成完善而成熟的临终关怀体制,要大力发展临终关怀服务,社会也需要改变观念,重视优死,教育也要能补上缺失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一课。

别让没有临终关怀成生命最后的遗憾,别让“最后一程”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要走上这条路,而死亡,并不是简单之事。临终病人,身体衰竭,死亡的过程是痛苦的,让临终病人生命的最后一段路,走得尽量轻松一些,不那么痛苦,医疗机构应该更多着力于此。亲友也要多陪伴临终病人,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亲情的陪伴,让他们更无遗憾地离开人世。

人的生命应该善始善终,对临终病人予以临终关怀,不过是对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能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需要多方努力,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如对于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的医院给予一定的补助。也要求医院不能拒绝对临终病人的救助等等。公众也要改变观念。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引导,重视死亡教育,当公众重视,改变了错误的观念,重视临终关怀,有需求必有市场,相关临终关怀服务也会发展起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临终关怀服务。要让临终有关怀,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一起,受到相关部门及全社会重视,才能让人活得有尊严、有意义。

从慎终追远到催护新生

即时 | 2016-04-01 08:50

清明节留给中国人的记忆,不仅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画风。“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说的是清明时节到郊外踏青;插柳、斗鸡、蹴鞠、荡秋千,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文娱活动。现如今,与清明节相关的家族传统、宗族观念,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慢慢消解,与此同时,如何以国家名义纪念英雄先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向来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很多传统节日和民俗都与祭祖有关,如除夕、清明、中元、重阳等,其中又以清明节最为重要。清明节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也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思想纽带。

不过,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也相当特殊,其他节日多是根据月亮历来确定的,而清明是极少见的与太阳历吻合的节日。这是因为中国旧历是阴阳历并用的,常用的阴历是月亮历,二十四节气作为阴历的辅助系统,指导农业生产,其实就是太阳历。清明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没有特别的节俗活动。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清明节祭祖、踏青等节日活动,以及鲜花、柳枝、风筝、秋千、曲水流觞、象征人物介子推等节日符号,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两天或一天,这是一个与生老病死,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禁火、冷食,熄灭旧火、点燃新火:熄火以象征寒冷季节的结束,重新生火则象征着新季节和新生命的开始。介子推传说之所以能附会成寒食的起源,其实也是因为传说的核心“感恩”,与寒食节强调对于“过去”的怀念和感谢不谋而合。南北朝时寒食节开始出现祭祖活动,唐玄宗时,朝廷甚至强制规定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而也是在这个时候,清明逐渐从节气变成节日,承担着点燃新火的功能。到了宋代,因为两个节日在时间上紧密相连,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到了自己名下。

如果说清明节祭祖的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那么踏青游玩的习俗则主要与上巳节密切相关。古人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之后将上巳节改到三月三日。它本身也是一个有关新生的节日,也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著名的《兰亭集序》记载的就是魏晋名士在上巳日的活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这一天王羲之兴起了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春天节日,清明节洗濯踏青、除垢迎新的内涵,主要来自于上巳节。

寒食、上巳、清明,是传统的春季三大节日。到了明清以后,寒食和上巳都逐渐退出了节日系列,春天只剩下了清明一个大节日,但是寒食和上巳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清明节得到了综合与升华。中国人又十分珍惜春天,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春天唯一的节日,清明节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也因此,现在很多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清明节却盛行不衰并获得了新生。人们还赋予了清明节很多新的活动方式,如缅怀革命先烈、网上祭祖等等。

清明节融合寒食和上巳,因而同时具有了慎终追远和催护新生两大象征意义。就前者而言,祭奠民族先祖,可以培育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缅怀革命先烈, 可以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祭扫亲人陵墓,可以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就后者而言,“踏青”、植树,可以亲近大自然、热爱生存环境,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以国家意志建立国家公墓

即时 | 2016-04-01 08:50

清明节留给中国人的记忆,不仅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画风。“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说的是清明时节到郊外踏青;插柳、斗鸡、蹴鞠、荡秋千,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文娱活动。现如今,与清明节相关的家族传统、宗族观念,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慢慢消解,与此同时,如何以国家名义纪念英雄先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清明是个体与传统连接的精神脐带,也是国家和民族铭记历史的无形丰碑。

近年来,对英雄先烈和战争中无辜罹难同胞的公祭活动,越来越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国家已立法确定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清明节前夕,民政部公布《烈士公祭办法》,首次对烈士祭祀活动予以规范,其中指出,“在清明节、国庆节或者重要纪念日期间,应当举行烈士公祭活动”。遵循这部法规,这两年的清明期间不少地方举行了烈士公祭活动。

公祭活动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形式,然而,对那些深埋地下、为民族独立和自由捐躯的烈士而言,对他们尚在人世的家属与后代来说,尚期待将无形的表达与有形的纪念结合于一体。在既有烈士陵园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公墓,体现国家对烈士个体的尊重,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的呼声。此举,不仅有利于后人对先烈的祭扫与追思,也有利于激发军人等对国家作出特殊贡献的人们的荣誉感。

建立国家公墓,并不是简单地将既有的烈士陵园、革命公墓等设施改个名字。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平等地安葬与祭奠每一位烈士,做好相关规范工作,是让公墓对得起“国家”的名义的前提。

时不我待,对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中战死烈士的统计与妥善安置,仍然是一个难言完成的工作。3月31日,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遗骸交接仪式,把36具中国志愿军遗骸和遗物归还中方。2014年和2015年,韩国分别归还了437具和68具志愿军遗骸,这些遗骸已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当面感谢韩国总统朴槿惠亲自推动送还中国军人的遗骸。近年来,有民间组织推动中国赴缅远征军遗骸归国,其间遇到的障碍有待国家力量解决。此外,因为历史原因造成中国军人安葬于海外的,无论是“马革裹尸”还是继续留在当地,都应该拿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国家公墓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但不能是权力意志。美国著名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埋葬了30万名为国家作出贡献者,埋葬在那里的有总统、将军、大法官,但更多的是生前默默无闻的士兵。相比之下,国内的烈士陵园,在一些地方变味地衍生出了特供官员干部的“特权公墓”。如陕西商洛市革命烈士陵园曾曝出“为了照顾部分老领导”,开辟安葬县团级干部的商业性公墓。在国家公墓中,不适宜以安葬者生前职位的高低作太明显的区分,如墓地占地规模、墓碑大小应当有统一规格,因为他们接受的是国家和人民平等的敬意。

对烈士安葬的相关法律规范依然有待健全。由于多采取属地管理的原则,因为各地财力不同、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同,烈士陵园的保护状况也不同。有的地方能够定期修缮,并安排专人保护,而有些地方对烈士陵园疏于管理,其环境已不符合人们开展祭奠活动的要求。即便是著名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也仅为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下属的一个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其级别和地位远远达不到国家公墓的要求。如果未来将这些烈士陵园、革命公墓都纳为国家公墓,中央财政应当加强支持力度,并且应安排军人执勤,规范葬礼鸣枪、抬柩等程序,以增强公墓的庄严性,从而更有利于开展祭奠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建设国家公墓还要坚持开放性,去除神秘化。国家公墓不光是先人的安葬之所,还是开展国民教育的实体设施。组织中小学生以及当地主要领导干部祭扫烈士陵园是各地普遍采用的形式,但常见的是,在集体组织的祭扫活动后,陵园就封闭了,其附属设施如历史遗迹、实物的陈列展览也常常不对外开放。

究其原因,除了管理投入的不足以外,还在于没有把陵园视为应当开放的公共设施。对此,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国家公墓的开放,甚至可以将打造为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一个国家对先烈怎么表达态度,能体现一个国家对历史尊重的程度。建立国家公墓,不光是对先烈的追思,对当下人也有积极的意义。

活人墓豪华墓为何横行多年

即时 | 2016-04-01 08:03

修墓人究竟有多大来头,敢于对抗监管部门?如果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修墓者自然会毫无顾忌,甚至肆无忌惮。严格执法固然重要,移风易俗更重要。

清明前夕,福建多地民政部门部署开展大墓、豪华墓、活人墓专项整治,但媒体记者在沿海一些地方采访发现,不少豪华墓、活人墓等仍在顶风修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豪华墓,祖孙四代的“寿位”提前安置好;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内,依然隐藏着不少豪华墓。

都什么时代了,居然还在修活人墓、豪华墓?经受现代文明洗礼,发家致富后即便不回馈社会,也不该与后代争土地。在景区修墓,除了暴露脑袋还停留在20世纪外,也凸显出修墓者拿法规根本就不当回事。

我国《殡葬管理条例》明确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禁止建立或者恢复宗族墓地,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等地建造坟墓。有钱不能任性,何况还敢在景区违规修墓?

一些富人在景区修墓的最大“看点”,并非坟墓有多豪华,而是压根儿不把法规当回事。更令人“叫绝”的是,监管部门多次整治,成效却似乎并不大。有个细节是,当时镇政府与民政、林业等部门联合执法,对某块墓地用黄土覆盖、填埋,但没过多久,就有工人来挖土复工,现在墓地建设基本没受到影响。试问,修墓人究竟有多大来头,敢于对抗监管部门?如果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修墓者自然会毫无顾忌,甚至肆无忌惮。

据篮球比分直播:福清一位执法人员表示,尽管三令五申整治豪华墓、活人墓,但少数基层部门执法敷衍应付,不敢碰硬,导致此类乱象愈演愈烈,村民建墓攀比之风更盛。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怪象。猫捉老鼠本是天职,为何会不敢捉呢?这已然涉嫌失职。如果说少数基层部门不敢碰硬,更高级别的执法部门难道也有顾虑?不拔掉硬钉子,不处理几个刺头,豪华墓乱象就不可能消失。

严格执法固然重要,移风易俗更重要。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行生态殡葬,比如倡导骨灰存放、树葬、花坛葬、深埋等多种节地生态葬法,引导骨灰由“入土”向“入室”“上墙”转变。其中,海葬较受关注,一些地方专门出台政策,对接受海葬的逝者家属予以一定奖励,效果也正在显现。

移风易俗殊为不易,生态葬蔚然成风更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政府推出奖励措施,也需要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做革除陋习、文明祭扫的践行者,除了自己当好表率,还应该自觉向亲朋好友和身边民众宣传生态葬。

不与活人争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选择生态葬,为后人节约一点土地,岂不是对生命的最好安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快到了,拒绝厚葬,接纳生态葬,才能使清明名副其实。

规范宠物殡葬服务刻不容缓

即时 | 2016-04-01 07:37

清明节除了祭奠故人之外,还有不少人为逝去宠物猫狗选择了墓地,以寄哀思。甚至有人为宠物请法师超度,各种新奇的宠物善后服务越来越多,一个巨大的市场逐渐显形。在杭州,宠物善后服务已经兴起,猫狗墓穴最高要价1.6万元。记者从杭州市物价局了解到,目前还没有针对宠物公墓的价格监测。(3月31日浙江在线)

人固有一死,宠物也是一样。宠物死后有个好的去处,不仅是对宠物生命最后一程的尊重,也是对人类自身环境的负责,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和进步。然而,宠物殡葬服务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宠物墓穴要价远远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规范宠物殡葬服务刻不容缓。

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不得随意处置。看来,必须给死去的宠物找个去处,或者火化,或许送到宠物公墓。在很多国家,比如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宠物殡葬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一些国家甚至专门为此立法。而在中国,宠物殡葬服务刚刚起步,甚至很多方面还是空白。

据报道,目前杭州有两家公司提供宠物殡葬服务,宠物殡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然而,从杭州的宠物殡葬市场来看,确实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墓穴价位太高,却没有价格监测部门;请知名的佛事大师为宠物做法事,涉嫌迷信;宠物也和人争起墓地来了……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势必影响宠物殡葬市场的健康发展。

无论从对动物的临终关怀来说,还是从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来说,让死去的宠物有个“家”,都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人类给死去的动物一个什么样的“家”,怎样让心爱的宠物走得好、走得心安理得,如何处理好宠物殡葬市场与人类殡葬服务之间的关系,需要相关部门、相关机构、相关公司敢于拿来“他山之石”,不断开动脑筋、改革创新,找到关于人类与宠物殡葬的最大公约数。

开展宠物殡葬服务是大势所趋,宠物殡葬服务业的前景也被广泛看好。但是,宠物殡葬服务绝不能一开始就走上歪路。不少人早已喊出“死不起”,如果再有人为动物喊出“死不起”,这让人类情何以堪。因而,规范宠物殡葬服务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