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江海》在中国戏剧节上演出的剧照
摘自 2005-12-05 厦门日报
上世纪20年代,当歌仔戏初试啼声、台湾戏班携“七字调”重返闽南时,想不到的是,歌仔戏的历史注定由一位厦门穷孩子来改写。1980年,这位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歌仔戏一代宗师与世长辞,他一定也没有想到,在他去世20多年后,一群如他一般挚爱歌仔戏的厦门戏剧工作者将他搬上了戏剧舞台,这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歌仔戏《邵江海》在中国戏剧百花园中大放光彩,为厦门捧回了第一座中国戏剧最高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的奖杯,也为百年歌仔戏写上了里程碑式的厚重一笔。
谈起这出剧目的创作和排演经历,身为导演之一的厦门歌仔戏剧团团长黄天福感慨万千:“排这出戏就像邵江海的命运一样曲折。”
不断演出,不断修改
邵江海被海峡两岸歌仔戏界奉为宗师,台湾和闽南都曾有几位剧作家想将他坎坷的艺术人生搬上戏剧舞台,但最终都没有写成。似乎是“江海师”在冥冥之中赐予灵感,在邵江海去世后的廿年,已经研究歌仔戏、深研邵江海剧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十多年的青年剧作家曾学文忽然在5年前的一个晚上梦见了邵江海,于是他隔天就动笔,而且如有神助般地很快完成了剧本。
可令曾学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剧本就像邵江海的命运一样“真车盘”(闽南语,意为磨难)。从剧本诞生至今的5年间,《邵江海》剧本小改不计其数;2002年该剧荣获篮球比分直播:第22届戏剧汇演优秀剧目奖后,《邵江海》剧本又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经历了四次“大手术”。黄天福介绍说,一出剧目在三年内动四次“大手术”在全省乃至全国戏剧界都非常罕见,“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千锤百炼出精品剧目。”
在接受了两次“大手术”之后,《邵江海》在去年的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上大获成功。一片赞扬声中,主创人员却冷静地听进了专家中肯的意见:“戏好看,美中不足的是全剧线条多了一些,影响了邵江海的人物塑造。”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剧组从北京请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为《邵江海》“会诊”,专家很快给出“药方”:“邵江海”要在全剧中凸显出来;全剧的抗日战争背景再写足些。
这个看似简单的“药方”让剧本又“挨”了“脱胎换骨”的“一刀”。都说剧本是剧作家的“孩子”,哪个剧作家会忍心对“孩子”“大刀阔斧”呢?可是为了《邵江海》能成为精品,曾学文忍痛“下手”了,仅仅一个多星期后,全新的《邵江海》就“出炉”了,剧本跨越之大超乎想像:新剧本删去了“云中青”和“县长”两个角色,增加了“邵江海”的师父、“春花”的父亲这个不出场的角色;同时“邵江海”与“春花”的人物关系也从师徒转变成了师兄妹;整个故事都置于抗战时期,厦门沦陷的大背景之下。
这次“大手术”是成功的,《邵江海》前进了一大步,也奠定了冲击中国戏剧最高奖的基础。曾学文说:“几年间不断演出不断修改,我自己都记不清改了多少回了,但我却不觉得痛苦,因为邵江海感动了我,我和他一样,为歌而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