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若能站出来,往前多走一步,以“局内人”身份戳穿各种文学奖评选猫腻以及文坛黑幕,让那些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徒无所遁形,那才叫人拍手称快。】

近日,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在微博上称,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入围名单中,有位诗人“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以全票通过”。随后方方确认,她所指的诗人就是柳忠秧。柳回应称,方方不擅长古体诗,没资格评论他的诗歌,还说考虑打官司。

举报者和被举报人均已“出场”,如今值得关注的是:方方的举报内容是否属实,该如何证实?鲁奖是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性文学奖项,这时候中国作协应该介入,审核涉及作品的参评资格。如果存在弄虚作假,应当果断下架。至于方方是否具备诗歌鉴赏水平,不是问题重点。

而且,这起评选猫腻事件,还有不少让人纳闷之处。

方方是湖北省作协主席,被她认定存在猫腻的参评者及其作品,是由湖北省作协推荐,而且“全票通过”。这让人不禁困惑:难道方方事前完全不知情?省作协主席对自己所在机构推荐参评鲁奖的事情一无所知,还要“听同事说”,这是什么原因?对此,方方需要解释。

在微博中,方方一边称“这样的人理应抵制”,另一边又说“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评委多是高校教授”。言下之意,搞小动作的并非省作协,而是高校教授。这也让人不解:难道湖北省作协只是盖了个公章,具体事情都由教授们承包了?这又是谁盖的公章?被搞定的“所有评委”究竟都有谁呢?这些人的名字,有必要晒一晒,好让他们承担相应责任。

这里没有否认方方的意思,只是认为,既然她话都说到嘴边了,可别再吞回肚子里。此事不仅关乎参评者的名誉,也涉及推荐机构的公信力,作为湖北省作协的“当家人”,方方理当担起更多责任。否则,不免让有些人心存侥幸,而鲁奖评选方也将承受更多质疑。

“所有评委”被搞定,既暴露了弄虚作假者的肆无忌惮,也反映出鲁奖评选存在疏漏。湖北省作协如此“推荐”参评作品,还会让人猜想:其他送评机构又会如何?从入围名单看,送评机构既有各地作协组织,也有文学杂志、出版机构,可谓五花八门。如何确保推荐作品的公正性,还真是个问题。

当然,类似问题在推荐参评阶段就暴露出来,并非坏事。作品入围只是评选的开始,并非评选的结果。本届鲁奖入围作品初步认定共有1362篇(部),最后能得奖的也就三四十篇。从这点来看,作品被推荐参评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是,方方在微博中指出:“我相信此人现正在北京评委中四处活动。”倘若又是“所有评委”被搞定,这个文学奖该怎么评?

国内一些文学评选活动,已沦为“圈内人游戏”。想拿评奖贴金的人,千方百计求推荐送评。例如被方方举报的柳忠秧,去年写过一封“文化公开信”,洋洋万言,却只是为作品未列广东鲁奖“初评”名单而鸣不平。也有冷眼旁观之人,认为这奖那奖都是狗屎,不能真正代表谁的文学成就。但不管怎么说,国内若干文学奖评选程序不严谨、权威性缺失,却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现在才有,也不仅鲁奖独有。

由此,方方若能站出来,往前多走一步,以局内人身份戳穿各种文学奖评选猫腻以及文坛黑幕,让那些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徒无所遁形,那才叫人拍手称快。

本报特约评论员 顾昀

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5月27日《新京报》)

方方所指的诗人柳忠秧,对记者表示:“不认识评委,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不懂我的古体诗,没有资格评论。”并称要跟方方打官司,让方方拿出证据,他“到底搞定了谁”。方方懂不懂古体诗,或者懂到何种程度,同为文学创作者的柳忠秧可能了解,但严格来说,还是需要求证。至于柳忠秧的“古体诗”写得好不好,不妨摆出来供大家评判:“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讲习所黄埔军,众志成城。陈独秀孙逸仙,国共合作。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

这是柳忠秧《岭南歌》的节选,此诗算不算得上好的古体诗呢?我想,大部分公众已有看法。这样的诗歌居然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并且是一致通过,如果属实,公众怕是都敢自称诗人、文学家了。文学评价类似的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也不仅仅局限于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几大国家级文学大奖都呈现出这样的态势,就很说明问题了。

被质疑者当然可以反过来质疑大部分公众的文学欣赏能力。柳忠秧博客自爆曾经参加广东省作协鲁迅文学奖初评没有通过。他撰文解释称,“《岭南歌》落选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评委素质不行。二流或三流的评委评一流的作品,其结果可想而知”,并称“作为诗人,我则具备强大而厚实的文化自信,诗学自信、创作自信。”看到柳忠秧的解释,正常的人恐怕都要会心一笑。

广东作协的水平看来比湖北作协“低”不少,不懂得啥是好的古体诗。不否认,不是每个人都有文学鉴别能力,公众的文学素养绝大部分也不如评委们高。但是,公众中也有具备文学鉴赏能力的人,而且不在少数。如果参评作品得不到普通公众的认可,也得不到高文学素养公众的认可,甚至文学界内部也质疑,这样的作品居然可以通过省一级作协的评审推荐,这意味着什么?

还记得2010年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奖者5人,三名为文学杂志编辑(其中两名主编副主编),一名文学院院长,一名党务官员(车延高)。特别是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车延高,以“羊羔体”夺得诗歌奖,引发巨大争议。当时本人写文章称,历任过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的茅盾先生,不知道其是否可以得茅盾文学奖?同样,3年前,第8届茅盾文学奖第一轮投票结果,得票前10名作者中,省级作协主席、副主席占到了8位。

不仅如此,有媒体好事统计了下,历届获奖者中,多有官员、将领、杂志主编、作协主席。身份当然不是文学创作的障碍,更不该因此就一定不能拿奖。但如果得奖的人都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就说明文学评审过程可能出了问题。柳忠秧是谁,在此之前本人完全不知道,在方方微博爆料后,我搜索了一下,诗人柳忠秧,也有一堆头衔。

舆论不该影响和代替文学标准,只是当文学评介丧失起码的标准,或者说当文学评奖丧失公正,又能如何苛求舆论不质疑?一个作家质疑另外一个作家,确实未必质疑的就是事实,诛心之论、不负责任的质疑当然要不得,证据才是核心。方方通过微博实名举报,曾接到托人转达的说情电话,至少也算一个证据。搞清楚更多关于柳忠秧“到处活动”的证据,是否存在,其实并不难,关键是相关部门愿意不愿意调查。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真心不希望茅盾写“论茅盾文学奖的倒掉”,鲁迅写“论鲁迅文学奖的倒掉”。

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昨日,方方对新京报记者确认该微博系她所发,她表示“实在看不下去,想阻击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5月27日新京报)

纵然我们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纵然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一个好的文艺作品还是有一个起码的评判标准的,从作家方方贴出了该作者创作的诗歌来看,丝毫看不出自诩的“著名诗人”的文采,也难以与参评鲁迅文学奖联系起来,若是作者自娱自乐无可厚非,但是湖北作协推荐其作品,且全票通过,笔者很认同方方的话:“柳的作品入围很丢湖北作协的脸”。

湖北文学创作实力很强,老中青作家尤其是中年作家在全国和世界都很有影响力,而作家方方不仅佳作突出,也为人正直,不苟同、不媚俗,在高票当选省作协主席后,以扶持年轻作家为己任。柳忠秧也说,他和方方并没有个人恩怨,也没有私交,因此,倘若不是方方“实在看不下去”,倘若不是出于一个作家的文学品位和作协主席的责任感,想必她是不会对一个曾经的湖北老乡及一众评委开火的。

至于是否拉关系,我们不难看出端倪:第一,在省作协评委会评选前,方方曾接到柳忠秧托人转达的说情电话,用方方的话说,“还活动到我这里来了”;第二,他也邀请作协党组成员和相关部分负责人吃饭,但遭省作协拒绝。第三,柳忠秧曾经参加广东省作协鲁迅文学奖初评没有通过;第四,,“‘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讲习所黄埔军,众志成城。陈独秀孙逸仙,国共合作。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此诗的优劣想必就是一个初中生也可以得出结论,何以在”具备强大而厚实的文化自信,诗学自信、创作自信”的柳忠秧口中,落选便是“评委素质不行”,方方质疑便是“她不懂”的缘故?

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之一,以鲁迅先生命名,自然要将鲁迅精神奉为圭皋。然而,近年来,物欲的泛滥挤压着创作者们的精神空间,潜规则冲刷着文学创作的道德底线。当写作、参评仅仅是一个获取名利的捷径时,当拉关系便可以游走四方时,努力探寻生命真谛、执着关注社会和生活的真正的伟大的“作品”自然越来越少。

一边是方方指责“把所有评委搞定”,一边是柳忠秧让方方拿出证据,他“到底搞定了谁”;一边是“此人诗写得差”,一边是“中国文学史难得、世界文学史罕见”,这段文字公案恐怕一时半刻难以决断;而大环境下,抄袭不断、恶俗屡现……面对文学创作的种种乱象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潜规则,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学作品,如何阻击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社会应当倡导怎样的文学风气及精神追求,无论如何都不能是方方的“一个人的战斗”。

5月24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发文称:“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方方还称:“此人现正在北京评委中四处活动。我们拭目以待。”(5月27日《东方早报》)

围绕本次鲁迅文学奖评选争议,诗人柳忠秧有没有四处活动是一个关注焦点。只是,事态发展到今天,这样一次富有价值的质疑,渐有沦为“罗生门”的可能。日前,柳忠秧已经做出回应,称“读懂我的诗才有资格说话”。而关乎文学作品是否值得参评与有无私下活动,显然是两个领域的话题。前者是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后者却牵涉一个重要文学奖项,是否涉嫌违规的嫌疑。模糊这二者的差异,将会把一场有关净化鲁迅文学奖的公共讨论,拖进口水战的庸俗深渊。

因为就文学奖而言,评选标准确实主观。即使是公信力高的诺贝尔文学奖,也难逃评委口味、立场分歧的争议。一个作品符不符合参评要求,的确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面。所谓方方的质疑,可以说是“文人相轻”,至于媒体单独拎出来柳忠秧的那几句有失美感的诗,也可以说是“断章取义”,不代表其参赛实力。在审美领域,想要否定这个“全票通过”的诗人,自是难上加难,更何况诗歌流派纷呈,柳忠秧及其支持者可以声称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不过,只要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柳忠秧确实涉嫌私下勾兑。这种有无资格参选的讨论,就已不局限于文学意义,而是一个司法话题。因为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资金,来自公帑,来自纳税人,其评选是一种国家行为,容不得少数人假文学之名行利益勾兑之实。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就是一种违法乱纪,相关人等必须接受法治的追问。

但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这种法治期望可能落空。方方对柳忠秧的质疑,并非鲁迅文学奖第一次引发争议。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也曾爆出评委获奖的丑闻。而每一届的评选,也总是伴随着公关丑闻的争议。但是,在每一次的口水战之后,该如何捍卫鲁迅文学奖的尊严,始终难以提上日程。究其缘由,文学评选的主观性是一个推责的重要理由。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经办此事的单位,对评委行为的默许与纵容,对公共舆论场质疑声的刻意回避。

以此而论,方方对柳忠秧的质疑,不仅仅是一场个案的讨论,更是一封对鲁迅文学奖评选以及监督机制的举报信。相关部门应拿出足够的诚意,突破鲁迅文学奖争议的轮回宿命,启动司法调查,还鲁迅文学奖一个美好的评选环境,并借此对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进行规则完善与公信修补。这既是对鲁迅文学奖的威名负责,也是对评委与参赛者名声的一种珍视。

□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

鲁迅文学奖尚未评出,关于它的争议却已经先到。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爆料称,湖北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随后被指的作家柳忠秧表示:“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不懂我的古体诗,没有资格评论。”并称要跟方方打官司。(5月27日《新京报》)

事情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还无法给出最终评定。令人惊诧的是这位柳姓作家的愤怒,让我想起方方在答“如何看待有人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批评”时的一段话,“写作是极个人化的,而阅读也是如此。人和人的差异很大,有些人体会世界的方式跟写作者是完全不同的……我尊重读者和评论者任何批评,这是他们的权利。”在此事件中,重要的显然不是参评诗歌的质量问题,而是是否存在不正当的竞争,但这些都被柳姓作家含糊以对了。作为三年评选一次的严肃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的正向价值毋庸置疑,但经过舆论的发酵与放大,越过“方方之怒”,可以看到严肃文学在现时代的微妙命运,这让追问鲁迅文学奖评选的公平性更成为某种必需。

一个不能不放大的细节是,方方选择了微博作为公开披露的载体。作为一省作协主席的方方,她本该有着其他的途径去纠偏,她之所以选择微博,无非是不想依靠权力去破坏现有的评奖程序,又试图经由影响力巨大的平台去让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弊病大白于天下。事实上,鲁迅文学奖所引发的风波并非始于今日。2007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就被爆出有数名评委成为最终获奖者。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竟然凭借“羊羔体”获得诗歌奖。

文学奖项评选过程中出现争议都属于正常,但当争议一再延续,甚至集中在评奖程序乃至权钱影响力方面,这值得深深警惕。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纪律第一条就是,“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要坚持评奖标准,实行评委名单公开、评委会评语公开制度”。与鲁迅文学奖有关的种种丑闻在爆出,但“权威性”与“公正性”的深刻省思与总结,却似乎从未出现。相对封闭的评奖体制固然难逃其咎,但最大的缘由可能仍在于,当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在下降,文学界也适应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沉默。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他还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吗?微博上,无数的网友在发问。“方方之怒”打破了心照不宣的沉默,但一个省作协主席仍需借助舆论的影响力来对抗现实,她虽然表现得执拗却不免显得孤独。对于柳忠秧事件,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必须作出公开的回应,并公开地构建起文学不至于沦为交易的透明制度。

王聃(湖南长沙)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天,鲁迅文学奖、作家方方、某诗人、跑奖,成为文学界的高点击词汇,甚至关注度已经超越文学界,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炮轰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鲁迅文学奖评选存在猫腻。

若“跑奖”之言属实,这不啻于对鲁迅最大的讽刺。诗歌好坏臧否,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哪怕就是被方方所质疑的这些句子,“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讲习所黄埔军,众志成城。陈独秀孙逸仙,国共合作。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溢美者有无情感背书,鞭笞者有无私心成见,都属于“文人相轻”的老话范畴,无碍于公序良俗的安然。

郭沫若先生有言,“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只是,若“跑奖”果然成疯,这就不只是鲁迅文学奖“生病”这么简单了。这些年,仅是鲁奖上的争议,早就不止一箩筐了。此前,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摘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有人质疑官员获奖有猫腻,车延高的诗也被讥讽为“羊羔体”;2007年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更是爆出了“评委获奖”的奇闻——担任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的雷达、李敬泽、何建明和洪治纲等人,同时成为该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

有些事情,虽是传闻,却未必不是朴素的真相。一来,2011年,诗人沈浩波就曾在微博爆料:“鲁迅文学奖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不少鲁奖得主是用钱买的,还有一些是谋来的。跑奖,是作协体制内作家的人生大事。”翌日,中国作协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表示,对于“花钱买奖”一说坚决否认并要求拿出证据。二来,方方透露了很多细节,譬如说:“一个诗人怎么可以这样?在某次饭桌上,有位曾经也被邀请过的朋友说,请她的人告诉她,其他人都搞定了,现在就剩下方方。让这位朋友出面帮忙。她也当即回绝了。”孰真孰假,是对是错,恐怕惟有走走司法程序,一切才能水落石出。

这些年,文学奖依然那么“热”,绯闻不断,花边不休。远的就不说了,“路遥文学奖”1月8日开评以来争议不断:路遥之女路茗茗通过律师发送律师函表示不同意设立该奖项,知名学者肖鹰也拒绝出席该奖的开评仪式。肖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根据种种迹象来看,该奖绝非其宣称那样严肃创新,而是极具随意性,并直言该奖设立目的就是“借奖圈钱”。一个个文学奖,就像娱乐圈一样充斥着狗仔般的新闻,令人想起文学评论家所言,“青年作家中的混混们,他们能说会道八面玲珑搞关系的功夫大大超过他们的创作水平”。这话或有偏激,却也折射出中国文学界时下的某种节气。

再匆忙的时代,都需要走心的文学。遗憾的是,要不是莫言作品有了诺奖加冕,这些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坛,恐怕真的是要蒙尘许久。严格说来,鲁迅文学奖是中国为纪念鲁迅而设立的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它和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代表着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据了解,鲁迅文学奖评奖纪律明确提出要“杜绝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那么,作为一项标榜国家荣誉的文学大奖,出现疑似公信力受辱受损的事件,是放任当事人互掐或和解、抑或是主动作为介入调查呢?

文学奖很热,热得让人透心凉;但文学依然很冷,伴随着大时代的喧嚣时光。谁能说,这一冷一热之间,没有因果关联呢?

当作家方方5月15日在微博表达对另一位诗人全票通过鲁迅文学奖参评推荐的不满时,看客、网友们大多一笑而过,甚至嗤之以鼻——“文人相轻”。(《新京报》5月28日)

文人相轻,大抵指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给人的感觉却是“同行是冤家”,总以为相互的诋毁或者贬低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地位。但文学本来就应该是多方式、多角度、多种解读,这种所谓的“文人相轻”一方面凸显目前的文学没有坚定主流思想,另一方面则反应出当代某些文学的浅薄。

早在改革开放,中央就提出了文化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而也肯定了文学的创作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浅显也有深奥的,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而作为作家,我们起码要有一种接纳各种文学的雅量,“文人相轻”不多是给自家添丑。

造成这样“文人相轻”的局面,根本在于当代文学趋于浅薄。

因为浅薄,才会在大庭广众相互诋毁,既丢了自身的面子,也给整个文学领域抹黑。

而浅薄的缘由,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在的文学评判没有相应的评判标准,甚至出现通过“贿赂”获得“名家称号”的现象;而另一个方面,在于当代某些文学家自身的浅薄,既没有过人的文学创作力,也不具备接纳各种文化的雅量。

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的大,作家如此之多,诺贝尔文学奖却寥寥无几,一是我们所谓的“文学大牛”肩负不起振兴民族文化的重担,二是我们监督评审机构的“得过且过”。

要从根本上改变文学“浅薄”的面貌,亟需造就一批具有创造性,拥有良好价值观的文学传播者,此外,还应不断提升文学评审监管部门的水平和思想高度。

一、柳忠秧有没有拉关系?

《新京报》昨日报道,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日前发微博称,湖北一诗人“诗写得很差”,但通过拉关系,搞定了湖北作协邀请的所有评委,诗作获得全票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评选。虽然方方在微博中没有公开该诗人名字,但贴出了该作者作品节选:“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讲习所黄埔军,众志成城。陈独秀孙逸仙,国共合作。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记者检索获知,句子出自柳忠秧的《岭南歌》。方方说,在省作协评委会评选前,她曾接到柳忠秧托人转达的说情电话,并得知,柳邀请作协党组成员和相关部分负责人吃饭,但遭拒绝。方方认为“柳的作品入围很丢湖北作协的脸”。

对此,柳忠秧断然否定,一,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连评委是谁都不知道;二、方方不懂他的诗,没有资格评论。柳忠秧表示考虑打官司告方方。

这样,方柳之争就具备了几个看点:一、柳忠秧真的会起诉方方吗?二、如果起诉,输赢如何?三、柳忠秧的诗歌创作到底水平如何?前两个有关诉讼的问题,跟第三个创作问题之间,也是有关联的。如果柳真心觉得自己诗才了得,凭作品说话就能获得参评资格,根本没有必要拉关系,那这官司方方输面更大些。但是,柳觉得自己的诗歌好,有那么几个评委说不咋样,柳想获得推荐,恐怕就要请客吃饭拉关系了。当然,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全体评委都被柳诗所折服,一致同意推荐,不推荐就是中国诗歌、中国文学的罪人。这样,方方更是输定了。

柳忠秧获湖北作协推荐的作品是《自由天下骑黄鹤》,另一部作品《楚歌·柳忠秧古体诗选》获长江文艺出版社推荐。一个作者的两部作品获两家单位推荐,同时入围鲁迅文学奖,是作者的活动能力太强?还是才气太高?或者两者兼优?


二、柳诗很差,还是很好?

但是,即使方方在“是否拉关系”的问题上输了官司,就等于柳诗是好诗吗?几位评委一致说好,就一定是好诗吗?一个人诗写得好不好,常常是见仁见智的,但智者仁者也有一些共同的、大致相同的标准。那么,能不能说说对柳诗个人好恶呢?也不能。讨论文学创作,需要一个氛围,需要参与讨论者之间有平等对话的意愿。方方说柳诗很差,柳忠秧说你不懂诗。柳诗好不好的问题根本无法讨论;就像皇帝有没有穿新衣是不能讨论的。谁说皇帝没穿衣服,谁就是蠢人,说不定还要被皇帝砍头。

柳诗人今年年初也穿上新衣去京城游了一圈,在“柳忠秧诗歌作品研讨会”上,与会者大都不吝惜赞美之词,但是仔细品味,都是些空疏的,大而无当的“好话”,评论家们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了评价诗歌创作水平的实质性问题:柳诗在诗歌美学上达到了什么高度?作出了什么艺术贡献?说真话,太不给柳诗人面子;说假话,太违心,于是在不太要紧的地方多说几句好话。对柳诗持保留态度最为明显的,是诗评家杨匡汉。杨匡汉多次称赞柳诗人“他在探索”,“我们一定要鼓励探索”;这就是杨匡汉给柳诗的鉴定。本人也不懂柳诗,所以本人觉得这个鉴定既恰当,又不失客气。

柳忠秧博客自曝,《岭南歌》曾经参加广东省作协鲁迅文学奖初评但未获通过,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评委素质不行。二流或三流的评委评一流的作品,其结果可想而知”。两次参评经历,柳诗人自称的“自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通过微博爆料,湖北省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存在问题,某位诗人在推荐前把所有评委搞定了,最终以全票获得了推荐参评资格。有消息称,方方所指的诗人是作家柳忠秧。柳忠秧日前表示,不认识评委,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5月27日《新京报》)

无论如何,这都是非常尴尬和充满冲突的一幕。作为一个严肃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的正向价值毋庸置疑。客观而论,其参选者整体上非常多样而且很优秀,但是,经过舆论的发酵与放大,这次评奖仿佛变成了只有柳忠秧参与的评选,这无疑是一种价值流失。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这样的沸沸扬扬新闻,早已淡出公众视野的鲁迅文学奖,才再次被社会所关注。穿越“方方之怒”,我们可以看到严肃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微妙命运。

一个不能不放大的细节是:方方选择了微博作为“举报”的载体。作为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本该有其他途径去“纠偏”,她之所以选择微博,无非是不想依靠权力破坏现有的评奖程序;同时,她又试图通过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平台,将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弊病大白于天下,形成舆论压力。

从常理来分析,文学奖项评选过程中出现争议的声音,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从2007年有数名评委成为最终获奖者,到2010年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凭借“羊羔体”获得诗歌奖,争议一直不断且集中在评奖程序乃至权钱影响力方面,这显然是发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纪律,其第一条就是,“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要坚持评奖标准,实行评委名单公开、评委会评语公开制度”。与鲁迅文学奖有关的种种非议越来越多,但“权威性”与“公正性”的深刻省思与总结,却似乎从未出现。其中的缘由到底何在?相对封闭的评奖体制固然难辞其咎,但最大的缘由可能在于,社会的氛围如此,曾经“不苟同”的文学界,也适应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沉默。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他还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吗?很多微博网友的发问,发人深省。从这个角度来说,“方方之怒”打破了心照不宣的沉默。但是,一个省作协主席仍需借助舆论的影响力来对抗现实,她虽然表现得执拗却不免显得孤独。

鲁迅文学奖的评定,从来都不是私相授受,它关系着一个国家文学与文化品格的高度,也攸关网络时代中严肃文学的式微与否。对于柳忠秧“拉关系”事件,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必须做出公开的回应,并构建起确保文学评选不至于沦为交易的透明制度。

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方方最新回应称,“实在看不下去,想阻击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

当事诗人柳某曾经自曝,参加广东省作协鲁迅文学奖初评没有通过,“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评委素质不行。二流或三流的评委评一流的作品,其结果可想而知”。看看参评的作品:“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讲习所黄埔军,众志成城。陈独秀孙逸仙,国共合作。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恐怕很多人都会“偷偷笑了”,甚至还会发出诗歌已死的感慨。

诗歌已死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对应的不仅是诗歌日益式微,还对应着一种精神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当人们感慨今天出不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的作品时,还应该关注的是,写出这样作品难道仅仅是才华可以概括的吗?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精神,始终昂扬独立的气质,这才是最重要的灵魂。如果如方方所说,存在“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那显然说明诗歌精神已死。当精神失去时,天也就塌了下来。

柳某表示考虑打官司告方方,让方方拿出人证、物证。证据那点事,留待法律判断;评奖那点事,人们却早有判断。从“剧透”的申报作品来看,是不是一句“她读不懂我的诗,就没有资格评论我的诗歌”所能模糊过去的?上升到普遍意义,方方所讲的“不正之风”客观存在。我们已经多日未见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看看一些文学奖项的获奖名单,也只能用一句“仁者见仁”来自欺欺人。

唯一让我们欣慰的是,这虽然是个诗歌已死的年代,却还有一些灵魂在天空飞翔着。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操守,不肯向世俗低头弯腰,对一些现象“看不下去”。就好比方方这样,能够站出来公开摆明自己的态度。这种“看不下去”,更多表现的是一种个体的抗争,是对现实的不妥协,需要极大的勇气,有时甚至需要付出代价。但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诗歌精神、文学精神。这种抗争未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文学界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这种抗争,终归传递了一股希望。没有这种努力,我们只能接受文学已死、诗歌已死的现状。

方方曾经写过一部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这一刻方方的“看不下去”不只是方方的“个人悲伤”,而是整个文学的悲伤。当文学都不能洁身自好时,这更是整个社会的悲伤。无论最终结果怎么样,“活动推荐前就到处活动”,“教授们重人情而轻文学”,在当前的文学界、诗歌界是客观存在的;一些评奖名不符实,存在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这一切,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没有文学的天空,连鸟儿都无法飞翔。抚慰人心的是,诗歌虽死还有灵魂在飞翔。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文学已死、诗歌已死,那就应该多一些“看不下去”,阻击不正之风,防止文学和诗歌精神的沦丧。

乔杉(江苏 职员)

湖北作协主席方方近日发微博称:“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之后方方又提供了部分诗句,网友确定这位湖北诗人名叫柳忠秧。日前,柳忠秧回应质疑称“一切都得以法律做证据”,“读懂我的诗才有资格说话”,并誓言“要跟她战斗到底”。

文学艺术免不了争议,一切讨论都是自由的,我们也相信好的作品经得起质疑和推敲。有没有触犯权利,是否涉嫌诬告,这也的确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至于读不读得懂,这并不重要,诗歌纵然是个人心灵的独白,一旦变成出版物,就是给人看的,让人评头论足的,盛赞或者批评之声都无法为作者左右。就算不是一个作协主席,只是一个不懂文学的门外汉,想必也有资格说上几句不中听的话。

当然,这事件不止关乎文学艺术之争,更涉及文学奖是否存在猫腻的问题。中国大大小小的奖项不少,但关于得奖门道、猫腻、作假的说法同样多,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也不能幸免。在业界,某某四处活动打通了关系而拿奖,这类传闻时或有之。在外界,普通人眼中,的确不少封奖的作品日后成为经典,但同时也有不少“读不懂”的东西披着大奖的光环走向市面,让人难辨好坏。到底有没有猫腻呢?我们无法轻下判断,但欢迎把这类事情挑明了说,让那层窗户纸捅破,把是非真假放在台面上求公断。

文学奖奠定于一定的艺术标准,这个标准靠业界拿出来,代表着业界的共同认可,评奖往往是专业活,是“读得懂”的行家操作。形象的说,文学奖是文学界推出集体认可的优秀作品,向社会公众推广。但是,往往我们的一些行业不是艺术圈、专业圈,而人情圈、关系圈,内部没有什么共同标准,只有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氛围。作家之间虚情假意的吹捧,学者搬出前沿理论佐证败人胃口的作品,众星捧月推出的却是三流作者,这些现象并不罕见。熟人走到了一起,“客套病”泛滥,有时候根本不用去打点、走关系,人情脉络自然而然运作,评奖变成了礼品,评奖者在内部分起了果实,大家习以为常,久而久之甚至认为是自然之理。这样的酱缸文化,倒是需要冲荡一下,一些心照不宣的东西就是需要挑明了说说。

人们常说,优秀经典是时间筛选出来的,但如果一个社会连做出真实、正直评价的行家都稀缺,连一个至高级别的奖项都可能会被乌七八糟的气氛败坏,只怕时间也只能刷选出垃圾。当一个个作家、理论家都活在稀泥里面,碍于面子,讲人情世故,在评奖桌上、在电视机前、在报纸上对一些烂俗的作品表达称赞,整个社会的文学欣赏能力都被他们干扰、拉下了。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奖的猫腻,意味着文学辨别能力的蜕化,意味着大众根本不知道当下出产了一些什么好作品,不知道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因为基本的文学严肃趣味在文学的体制内、行业内、业界内就率先瓦解了。

把可能的猫腻、作假挑明了说,没什么不可以。是好是坏,可以自由争论,台面上明刀明枪地“单挑”,都值得鼓励。只要不活在一摊淤泥里面,熏染在酱缸里面,总还有分辨是非好坏的机会。我们欢迎方方的这类举动,也期待柳忠秧在公开回应与质辩中为自己的诗作艺术正名。

5月24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发文称,“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方方还称,“此人现正在北京评委中四处活动。我们拭目以待。”(《东方早报》5月27日)

围绕本次鲁迅文学奖评选争议,诗人柳忠秧有没有四处活动是一个关注焦点。只是,事态发展到今天,这样一次富有价值的质疑,渐有沦为“罗生门”的可能。日前,柳忠秧已经做出回应:称“读懂我的诗才有资格说话”。而关乎文学作品能否值得参评与有无私下活动,显然是两个领域的话题。前者是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后者却牵涉一个重要文学奖项,是否涉嫌违规的嫌疑。模糊这二者的差异,将会把一场有关净化鲁迅文学奖的公共讨论,拖进口水战的庸俗深渊。

因为就文学奖而言,评选标准确实主观。即使是公信力高的诺贝尔文学奖,也难逃评委口味、立场分歧的争议。一个作品符不符合参评要求,的确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面。所谓方方的质疑,可以说是“文人相轻”,至于媒体单独拧出来柳忠秧的那几句有失美感的诗,他可以声称“断章取义”,不代表其参赛实力。在审美的领域,想要否定这个“全票通过”的诗人,自是难上加难,更何况诗歌流派纷呈,柳忠秧及其支持者可以声称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如果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柳忠秧确实涉嫌私下勾兑,这种有无资格参选的讨论,就已不局限于文学意义,而是一个司法话题。因为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资金,来自公帑,来自纳税人,其评选是一种国家行为,容不得少数人假借文学之名行权力勾兑之实。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就是一种违法乱纪,相关人等必须接受法治的追问。

但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这种法治期望可能落空。方方对柳忠秧的质疑,并非鲁迅文学奖第一次引发争议。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也曾曝出评委获奖的丑闻。而以往的评选,也出现过公关丑闻的争议。但是,在每一次的口水交战之后,该如何捍卫鲁迅文学奖的尊严,始终难以提上日程。究其缘由,文学评选的主观性是一个推责的重要理由,但更重要的恐是经办此事的单位,对评委行为的默许,对公共舆论场的质疑声的回避。

以此而论,方方对柳忠秧的质疑,不仅仅是一场个案的讨论,更是一封对鲁迅文学奖评选以及监督机制的举报信。相关部门应拿出足够的诚意,突破鲁迅文学奖争议的轮回宿命,启动调查,还鲁迅文学奖一个美好的评选环境,并借此对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进行规则完善与公信修补。这既是对鲁迅文学奖的威名负责,也是对评委与参赛者名声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