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办公厅的一纸文件,周末“2.5天小长假”从传说变成了现实。从文件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此次休假制度的调整仍属于鼓励的性质,没有强制性。文件出台的目的是实现错峰休假,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
“华山数万人滞留,黄山游客爆满,故宫人山人海,长城不分内外。”每每遭遇公共假期,电视台都会循环播放各地景区游客“爆棚”的景象,似乎假期里最浪漫的事儿,就是宅在家里看别人如何堵在路上。而此次国办倡导推行周末小长假,正是为了缓解这样的窘境,让“世界那么大,人们有时间、有空间去看看”。
但假期的丰满,比不上落实的骨感。人们纷纷表示,现在许多私营企业连周末休两天假都难以保证,晚间动辄要加班到九、十点钟,单休成为常态,双休都保证不了,更无法奢望周末2.5天假期的落地了。为了促进旅游消费而出台的“2.5天小长假”制度,舆论关注的焦点却再一次“跑偏”到休假权的落实问题上来,可见,对不少劳动者而言,休假权仍然处于纸上福利的阶段。国人的假期,尚处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阶段。
从规定本身出发,没有明确具体如何休假,给了各单位“创新”休假方式的空间,而“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组织休假的说法,似乎又给某些不愿意还劳动者休假权的单位以借口。据人社部的调查显示,目前带薪年假落实率大约只有50%。对于近半数连带薪休假都无法享受的劳动者而言,他们更需要看到休假权落实的曙光,提高这些劳动者在与企业建立劳动合同时的议价能力,把休假权的落实作为各级劳动监察部门、工会工作的重点。同时,对私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其能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减少身上的负担,将利润让渡出来,保障员工的休假权。
诚然,任何政策的推进,都需要一个磨合期。可在劳动者权益保护领域,如果权益的落地缺乏一视同仁的严格执行,就可能导致一拖数十年,休假福利长期处于二元分化的现实中。 |